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1:43    次浏览
关键词:展览、方向、左右、顺时针、逆时针我们在探讨展览展示效果的时候,是否会让思绪在“展览的方向”问题上“飞”一会儿。向左还是向右?顺时针还是逆时针?等等。就由经验说了算吗,还是值得做一番深入思考。展览的方向影响着参观者的参观行为,参观者参观展览时会不断进行判断,向左走还是向右走?从左向右看还是从右向左看?倘若策划者的设置与参观者的习惯一致,参观者的观览行为会感到顺畅,如果不一致,参观者的观览行为将受到困扰,进而影响其对展览内容的解读。理想状态是大家对方向问题认识一致,或有明确的规则指导,也便不必为此伤脑筋了。现实局面是我们难以找到足够的依据支持对方向规则的统一判断。例如,诸多业内人士强调展览的排列应该是顺时针,但理由不详。我们又时时看到相反的例证,逆时针排列的展览并不罕见。如此,我们先对方向问题进行追根溯源,明确面对的问题本质是什么。不妨选择左与右、顺时针与逆时针两对问题进行详解,探寻背后深层次的缘由。左与右—在生物与文化间摇摆 地球上生物体中的氨基酸是左旋的,造成了生物体在分子水平上的左右不对称。人体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也是不对称的,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的大脑。大脑的皮质区负责身体各部位的感觉及运动,两个半球交叉控制身体的两侧。左侧脑控制身体右侧的功能,在语言、书写、器具运用等行为上较为优越,右侧脑控制身体左侧的功能,在视觉、空间关系的感觉上较为优越。这两个半球有一方会占优势地位,称为大脑的侧化。目前已知的神经学研究或观察推论:大多数人的优势侧在左大脑,也就是大多数人惯用右手。这是生物学上左右的差异,然而不同历史时期,受文化影响,左与右有着更复杂、多样的规定。如,《礼记》对左右尊卑之礼制定了若干具体规范。 而《史记》偏重以右为尊,以左为卑。日常行为中,我们握手一般用右手不用左手,右手为上有着文化上的理由。如在穆斯林国家和一些东方国家,右手是吃饭用的,左手是解大小便用的,右手被认为是干净的,左手是不干净的。右手为上还有宗教上的含义,在基督教的《旧约》《新约》里,右手常与善良、力量、荣誉、安全、愉快、救济等联系在一起。在《古兰经》中右手也常与美好的含义联系在一起。从书写习惯看,古代为竖行排版,人们在阅读时自然就是先右后左。“五四运动”以后,人们的书写习惯改为横排,阅读习惯也就改成先左后右了。左与右由于受生物因素和不同文化习俗、宗教等的影响,其内涵和地位在不断发生变化。究竟是尚(尊)左还是尚(尊)右,或先左后右还是先右后左,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实有不同的规范,需要因时因事而定。 顺时针与逆时针--在信仰与习惯间转动 随着太阳的运转,日晷晷针映射在晷盘上的影子不断移动,针影所在的刻度位置反映了当时的时间。太阳由东边升起西边落下,它投射在晷盘上的影子运行方向则恰好相反,是由西向东,就形成我们所说的“顺时针”方向。世界各大宗教对于顺逆方向有自己的规范和认知。如,道教的阴阳鱼太极图,太极图的阴鱼和阳鱼都有大头和小尾的形状,表明事物的生、长、成、坏、亡,遵循自然规律,循环不已,永无停歇。这种运动有正反两个方向,顺生与逆返,显示太极图阴极阳生、阳极阴生的正旋与反旋的旋转方向。 阴阳鱼太极图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以来,佛教就是以右绕(顺时针)佛像、佛塔为尊,右绕是赞叹、随顺的意思。所以右绕佛像是表示对诸佛菩萨的恭敬之心。佛教传入中国以来,中国佛弟子沿用右绕的方式,将右绕佛像和塔寺作为对佛菩萨最虔诚的礼仪。汉文《华严经》中说:“右绕三匝”。汉地大藏经中的《右绕佛塔功德经》中说:“右绕于佛塔,所得诸功德。”伊斯兰教朝觐者在麦加朝拜时,是按逆时针方向围绕天房环游七圈。这个习惯,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。宗教文化中方向是被规定下来的,不同的宗教对顺时针、逆时针方向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。信教者会按照宗教的规定行动,宗教行为规范久而久之成为宗教徒的行为习惯。而对于非信教徒而言,宗教行为规范对其没有约束力,影响甚微,其自身因生理、生活等因素长期养成的行为习惯主导了他的行为方式。西藏拉萨著名的八角(廓)街,原是围绕大昭寺的转经道,后来发展成兼营商业的旅游景区。由于转塔的宗教习俗是右绕(顺时针),当地人来到此处都会自然的顺时针行走,而外来旅游者,在不受宗教习俗的影响下,会下意识按照自己身体的生理习惯逆时针走【见示意图】。 据现代运动生理学研究发现,人的双脚并排站立时,左脚接触地面的面积大于右脚。人的左脚是人体重心的主轴,起着支撑人体的作用,右脚的功能主要是运动和调节速度。早前奥运会的跑步比赛都是按顺时针方向进行,1908年以后改成了逆时针方向。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知道,推磨都是逆时针走的,这样既顺手又顺脚,感觉舒服。这就是根据人体的生理结构特点形成的生产生活习惯。人在方向选择的过程中究竟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,受制于宗教和个人的行为习惯,我们往往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,来判断方向选择的合理性和可能性,两者既不是对立的,也不是唯一的。对方向问题的认识,人们容易天经地义理解它,或者直接对其视而不见。显然,这不是一个“小题大做”的问题。纵观人类历史长河,因为文化的差异性、价值观念的变化等因素,方向被赋予的内涵是多变的,充满认识的分歧。我们今天也应持多元开放的态度看待它。【未完待续】总编:徐俊锋编辑:陈晶晔